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在人生的浩瀚旅途中,我们如同行者,背负着梦想与希望,穿梭于风雨与晴天之间。
这一路上,有山重水复的迷茫,也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若将这段旅程细分为三个境界,那便是“阅己”、“越己”与“悦己”。
每一个境界,都是心灵成长的阶梯,引领我们向着更加广阔的天空迈进。
阅己:静水深流,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阅己,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
它要求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之地,如同湖面倒映着天空的深邃,静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
鲍叔牙,春秋时期的贤士,两次婉拒相国之位,展现了他深刻自知之明的典范。
齐桓公刚刚登基之际,意图让鲍叔牙担任相国。然而,鲍叔牙却推荐了曾“箭射齐桓公”的好朋友管仲。鲍叔牙通过五个治国策略将自己和管仲相比较,最终说服了齐桓公,使管仲成为了相国。
第二次是在管仲病危之际,齐桓公询问鲍叔牙是否适合接任。管仲认为鲍叔牙性格过于刚直,不适合担当此重任。这一评论虽被小人利用以挑拨离间,但鲍叔牙却淡然一笑说:“这正是我推荐管仲为相的原因。”最终,由管仲推荐了另一位合适的官员继任。
鲍叔牙的两次辞让相国之位,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知之明固然宝贵,但更为珍贵的是,能够坚定地拒绝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务,这才是真正的阅己。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如果你现在身处人生的低谷期,那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那些年,霍金这个名字,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励志象征。
即便岁月更迭,他的影响力也从未从公众视野中消逝。
在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霍金不幸被疾病所困扰。
面对医生几乎等同于死刑的诊断,他凭借超越常人的坚韧,一次又一次地书写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传奇。
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霍金的生活开始离不开拐杖,他的书写能力也逐渐丧失。
对于一个物理学家而言,无法手握笔杆进行演算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但即便如此,他仍旧一步步挑战自我极限,始终不向命运屈服。
他在大脑中构建出各种心智模型和方程式,深入思考物理学的难题。
最终,仅凭三根手指,他敲击出了震撼全球的物理学巨著《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
霍金以其一生的奋斗故事,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心怀永不言弃的精神,即便只能动用三根手指,也能撼动世界,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悦己:心若向阳,无谓悲伤
悦己,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欣赏。
它教会我们,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而愉悦的心,是对自己最好的礼物。
有一种植物叫夜来香。
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它依然懂得释放自己,芳香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快乐。
毕竟,生命何其短,活出自己才是真正的幸福。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既然人生无法达到完美,不如放松心态,悠然地享受余生。
在北大,季先生以其博学而著称,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像一位随性而又风趣的邻居。
《清华园日记》的发行便是对此最佳的诠释,日记记载了季先生大学时期的思考和情感。在出版之际,出版社出于对季先生形象的考虑,提议对内容进行适当修剪。
然而,季先生坚定地表示:“一个字不动,一句话不删,我非圣人,我要在阳光下展现真实的自我。”
这一直率的举动,赢得了一致好评。
在学术领域,季先生被公认为泰斗,他为了摆脱名利的枷锁,坚决拒绝任何荣誉称号。
年,季先生毅然放弃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号。
他以幽默的口吻说道:“摘下这三顶桂冠,我得以恢复自由之身。”
做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做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今生不虚此行。身心自在,才见本来面目,才觉皆大欢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