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在文昌打开问天梦想胶囊,让我们再

<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问天”实验舱发射在即,航天人们准备得怎么样了?今天,小太来到了位于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点,带大家近距离探访“问天”航天人!

资深“钛粉”们应该还记得,两年前,小太曾来过铜鼓岭测控点,还结识了一位在岗七年的雷达技师——老管。他是从设点伊始就驻扎在这里的“老员工”,多年来,他听惯了白浪拍岸的声音,眺遍了山山而川的景色,与同事们一道,把星辰大海的使命,过成了荡气回肠的平凡。时至今日,小太再临铜鼓岭,除了故地重游的想法,更有一个寻访故人的心愿——

↑↑↑两年前采访的雷达技师管世磊

雷达技师老管,还在这里,拥抱他和铜鼓岭的第九年吗?

?

铜鼓岭,看上去什么都没变

?

一进大门,小太就看见了熟悉的八个大字:“面向大海,仰望星空”。记忆瞬间被拉回两年前,铜鼓岭,还是当年的铜鼓岭。

打开相机,按下快门,照片里的铜鼓岭,有最鲜明的饱和度。

天空是蔚蓝的,大海是蔚蓝的,海天之间,飘扬着猎猎红旗,彰显着“万里海天第一棒”独有的气质。红蓝融合,是铜鼓岭测控点最美的底色。

树木苍翠,草叶青葱,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鲜润的,天上明星朗月,人间绿水青山。云朵是白的,浪花是白的,撷一点莹白团成团,放进山的怀抱,便有了一座座测控点的圆顶。那些密切注视航天器动向的“眼睛”,就藏在这些圆顶里。当火箭从一水之隔的发射场腾空,人们站在沙滩上,只看见天空被染红的壮丽;与此同时,无数条数据已然被圆顶里的“眼睛”捕获,编织成一张“安全网”,为胜利提供保障。

太阳金灿灿的,阳光下走来一个人,肤色黝黑,憨厚的笑容没比从前少半分。九年了,老管依然在这里,迎接一场又一场发射任务。他站在“牧箭逐星”石旁边,向我们热情招手。

铜鼓岭,看上去什么都没变。

?

铜鼓岭,看不出的变化,都在记忆里

?

如果没有老管和他的同事们,小太所能了解到的铜鼓岭,就只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遗下铜鼓的传说;“琼东第一峰”的美誉;以及海边的那块眼熟的礁石,那是86版《西游记》名场面——“猴王出世”的取景地。

而在老管他们的口中,铜鼓岭,却有着另一番模样。那是我们仅靠眼睛难以观察到的不同,只有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体会。

“你现在的测控点,跟两年前好像区别不大。”老管说,“但我们刚来的时候,一切都不是眼前的模样。”

那时的铜鼓岭,是一座孤悬的石山,三面环海,没有通途也没有房舍,饮水与供电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在有时间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当时来到这里的航天人,一边要加紧开工搞建设,一边要安装和调试设备、抢抓校飞节点,可谓是“风雨一肩挑,何分你与我”。没有床,就打地铺、睡地板。没有饭,就搭个雨棚,起个土灶,一口大锅盛出十盘八碗饭,分与天南海北人,照样吃得香喷喷、乐呵呵。点号旁就是“渡海先锋营”的烈士墓,那里长眠着为解放海南岛,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辈。在他们的精神指引下,航天人们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座现代化测控点,千百年来只闻涛声的铜鼓岭,从此睁开眼睛,望见了漫天星斗。

“在这里待久了,看见一草一木,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你瞧这些树,好像一直就生活在这里,实际上,年台风威马逊登陆的时候,很多树已被连根拔起,雨过天晴后,留下了一地狼藉。我们又重新种植了苗木,一点点培育到现在。可以说,铜鼓岭看起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一步步走来,把它变成了这个样子。”

来参观铜鼓岭的人,很少会留意它有什么变化。两年前,小太曾在测控点的展览馆里看到过一堵照片墙,上面依序悬挂着历次任务的照片。如今,照片墙还在,旁边却悄然多出来两样东西。老管跟我介绍说,其中一件,是摆成“问天”字样的梦想胶囊,每一粒都囊括着航天人的希冀与祈愿;另一件,则是书有“问天实验舱”字样的任务战旗,旗帜上挥洒着一个个苍劲的名字,每一个,都是对使命必达的庄严承诺。

航天人的浪漫总是不那么张扬,但是,在每一个历史时刻,你都会感觉到有一种脉动,在与时代共振。当时代的篇章一页页掀过,回望今昔,我们会发现,变化一直在悄然发生;它埋藏于记忆的深处,与那些同步成长的人们分享、见证。

?

铜鼓岭,现在是一个家了

?

铜鼓岭位于海南岛的最东端,是很多台风乐于登陆的“门户地带”。一旦接到台风预警,这里的航天人便又多了一项紧急任务:抗台风,保设备。

“我们这儿一直都有人员流动,像我一样没挪过窝的,不算多。但是,不管调走了谁、分来了谁,只要一起经历一场台风,就会培养出一种家人般的默契。”老管说,“威马逊登陆那年,测控点才刚建立不久。强风来了,支撑架还没有绑好,为了避免设备损坏,当时的领导干部拿上缆绳,叫上几个党员同志,带头冲进雨里。风大到一开门人就倒了,他们就把绳子系在腰上,一个拉一个,筑成‘人墙’往外顶。那一刻,你就会感觉到,大家都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常说中国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在铜鼓岭测控点,人数自然没有万人之众,但无论谁来过这儿,都能由衷体会到那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氛围。

铜鼓岭,比起一个单位、一个点号,更像是一个家。航天人在这里忙碌,也在这里生活,周末时一起打打篮球、唱唱歌,或者去附近的镇上走一走,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家人虽多在他乡,但簇拥在身边的“人情味儿”,却与故乡一般浓。周围市镇的居民,对于“航天人”群体充满敬重,一次次火箭发射,让南海小城文昌成为了“航天名城”,也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来到这里,了解这里,爱上这里。

负责雷达测控的老管,从业二十余年,从没亲眼看过一次火箭发射。当火箭冲入云霄的时候,他,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航天人,正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处理各项数据。他们没见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当红屏亮起的时候,他们总会知道,这里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抹。

“当然还是想看一看的。不过今年好了,有个人能替我实现愿望了。”老管笑吟吟地,望着同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是一名热爱航天的“航天娃”。他一直跟妈妈在老家念书,今年暑假,特意来铜鼓岭探望爸爸,正赶上即将而来的“问天”实验舱发射。

老管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发射,很激动。他看见了,相当于我也看见了。”

每个路过这边的航天人,都会摸摸男孩的头顶,亲切而熟稔。铜鼓岭,现在已然是一个家的模样。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原标题:《小太在文昌

打开“问天”梦想胶囊,让我们再回铜鼓岭》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lsysmh.com/afhzz/105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