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仁心济世,术精岐黄rdq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抗“疫”事业已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近期在CCTV-4中文国际(亚)播出的《中华医药抗击疫情》栏目中,湖南中医院副院长朱莹女士站在抗“疫”一线——医院,接受记者的采访,她指出,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时,中药方“清肺排毒汤”的使用率高达%,有效地防止病人的轻症转化为重症。如今这一报道广为人知,极大地增强了中医人对于中医抗“疫”的信心,同时也使得许多原本不太了解中医的人对中医有了兴趣,更是有人好奇,在不同于今日的古代,中医人是如何在恐怖的瘟疫中大放异彩的呢?

本期作为“仁心济世,术精岐黄”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九届中医文化节特别篇第二期,我们将为您揭开古代中医人的神秘面纱,带您领略六位治瘟名家的别样魅力,共赏我校学子抗“疫”期间的别样风采。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胁,瘟疫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夺走了超过万人的性命,“天花”则将璀璨的玛雅文明毁于一旦,而中国也没能逃过瘟疫的魔爪。

有史以来在祖国母亲的土地上爆发过的瘟疫不计其数,不过勤劳聪明的炎黄子孙从未向名为瘟疫的“魔鬼”屈服,自先秦时期就已有人剖析过瘟疫发生的原因和对抗方法,详细记载于《吕氏春秋·季春纪》、《黄帝内经》等著作中,后世更有无数的医生学者们不断努力,而在医者们为治理瘟疫拯救苍生前赴后继的浪潮中,有这六位名医,在华夏治瘟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治瘟六大家

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虽然张仲景与华佗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两人着重研究的方向截然不同,如果说华佗是实战派,那张仲景就是理论派。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世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虽然华佗在外科方面最为有名,但并不代表华佗其他的方面就很薄弱,东汉末年时,天灾人祸不断,所以瘟疫横行,这种情况下,华佗自然对瘟疫也是极有研究,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疸病的疗法,而现代研究则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

葛洪

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众所周知,古代的方士不是那么好当的,基本是天文地理医药化学物理等等都要精通才行,尤其是化学和医药,这两项最为关键,所以这个葛洪自然也是如此了,他不仅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而且还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二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书中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明代的医药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名医;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医院判,但任职一年后,李时珍便辞职回乡。这段时间对李时珍的成长极为重要,因为他有机会翻阅珍藏宫中的大量医学典籍,极大的开拓了眼界。

但也因此,李时珍发现了古人记载的不少错误,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部书籍,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而瘟疫这个医学界的大难题,自然也在李时珍着重研究的范畴之内,用苍术熏烟避瘟,用泽兰烧汤沐浴,将麻子仁、赤小豆置于井水中驱邪,饮松叶酒、淑目酒除瘟病等等,这些都是李时珍在艰难条件下发现的治理瘟疫的办法。

叶桂

叶桂字天士,所以又叫叶天士,他不仅是清代著名医学家,而且还是古代四大温病学家。他出生于医药世家,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生计开始行医应诊,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叶桂虚心好学,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叶桂医术高超,尤其以治疗瘟疫见长,这也难怪,因为当时乃至现在,瘟疫都是人类医学史上最难最危险的关卡,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瘟疫问题,将是造福全人类的大功德。

他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而且还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吴鞠通

吴鞠通是清未淮阴人士,又名吴瑭。天资聪颖的他,本来应该是考科举进官场的,但由于父亲和侄子的先后病逝,让吴瑭转而开始学医,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于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的这部书,是我国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他所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岐黄之子,书写佳话

历史上研究瘟疫的医家数不胜数,而以上述这六位为之最。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而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在这数千年间,中医传承一直未曾中断,每朝每代都有天资卓绝的医学天才出现,他们研究的终极课题始终都是如何从根本上防治瘟疫,并且已经取得了宏伟的成果。

医院校,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校团委积极号召广大同学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并组织各学院开展了多种线上团日活动。各学院同学也纷纷为爱发声,致敬“医”线;期间数十名同学更是化做抗“疫”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抗“疫”一线。更有辽医院的多名医生护士共赴湖北,抗击疫情。这些举措再一次证实了中医学子对奋力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们的崇高敬仰和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作为中医学子,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更有责任将传统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共同书写属于我们新时代的岐黄佳话。

本期的中医文化节特别篇到这里就要结束啦,不知道本期是否让你对我国古代的治瘟名家有所了解呢?下一期第九届中医文化节特别篇将带您探索阴阳五行在对抗新冠病毒战役中的神妙作用。敬请期待,我们下周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END-

辽宁中医药大学团委新闻办出品

文案

学习部

排版

林克斌

教师

薛东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glsysmh.com/afhhy/98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