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钱江晚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锐见习记者潘璐电影《遗愿清单》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生和死,是永远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所以,由生到死的这个过程,才显得那么意义重大。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老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保持和社会的连接。他们轻声地提问:女儿小时候发生过什么趣事?还记得同事们的样子吗?让生命的告别从痛苦的煎熬走向温暖与和解。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安宁疗护,也是“临终关怀”更为温和的专业说法。今天(10月12日),小时新闻记者走进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去看看老人们生命最后一站的列车员——安宁疗护项目的社工们。1】一个多月,奶奶从想要自杀到积极面对:最大的关怀就是陪伴年出生的程晓丽有张圆圆的娃娃脸,看起来很文静,她也是中心里年纪最小的持证社工。从社工专业毕业后,小程已经在福利中心先后为多位老人提供了安宁疗护服务。一年多过去了,小程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位服务对象的样子。“奶奶是摔倒之后站不起来了,头发剪得很短,方便护工护理,”她用手指比划着老人头发的长度,“个子比较高,有一米七几,胖胖的”。89岁的奶奶,乳腺癌已经扩散了,伴有非常严重的自杀倾向。“和护理员了解情况的时候,她告诉我奶奶曾经偷偷攒过安眠药,想一次性吃下去的时候被救下来了”。早年和丈夫离婚后,奶奶一个人来到杭州打拼,将儿子抚养成人。如今,儿子在国外安家立业,想要照顾母亲却有心无力。老人在国内没有别的亲人,勉强能找到的监护人,是前夫的外甥女。“她觉得自己是儿子的累赘,不想成为负担”。小程告诉小时新闻记者,自己第一次来到奶奶的房间就被拒绝了。“我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说自己是来陪她说说话的,奶奶虽然很感激,但还是直接告诉我,下次不要来了。”奶奶的拒绝让小程找不到沟通的切入点,但她没有气馁。连续一个多月,小程总坐在病房前握着奶奶的手,问她今天过得怎样、和儿子打电话说了些什么。奶奶拒绝进食,小程就在每天午休时间一勺一勺地喂给奶奶吃。有时候,小程就静静地陪着年轻时爱唱歌的奶奶,一起听她喜欢的音乐。渐渐的,小程发现奶奶最挂念也最骄傲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她常常和我说,自己儿子很争气,不需要她担心,读书也好,靠自己的努力出国。”每当这时候,奶奶眼里都会特别有神采,也愿意打开话匣子,和小程倾诉自己和儿子过往的点滴。小程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人生回顾疗法,听奶奶一边紧紧攥着孙女寄来的画,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起孩子小时候的糗事,“我也和奶奶说,其实我和她孙女差不多大”。小程的陪伴和关心也得到了奶奶的反馈。奶奶不再让她离开,而是在每一次小程要走的时候握住她的手说“谢谢你”,也会开始主动问医生,下次治疗是什么时候。奶奶的转变,让小程意识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有一次疫情期间的轮班,我拜托同事给奶奶喂饭,结果同事打电话告诉我奶奶拒绝吃饭,我过去之后,她才愿意进食,还告诉我饭后想吃猕猴桃。”几个月后,奶奶因为病情恶化被送去了ICU,医院。因为记忆力下降,奶奶对小程的称呼一直是“你”而不记得她的名字。“最大的关怀就是陪伴,能陪奶奶度过生命的一段,已经很幸运了”。(小程在老人耳边轻声呼唤)2】“我们是为了过好现在而工作着”,21岁的社工第一次直面生死刘佳负责的第一个老人去世那天,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昨天刚见过的奶奶,她今天就去世了。刘佳是个00后,今年21岁,还是一名就读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她在市社会福利中心实习接手的第一个个案,是一位八十周岁的帕金森患者。老奶奶说不清楚话,刘佳陪奶奶坐了一会儿,和奶奶的护理员谈了一个多钟头。仔细记录下奶奶的基本状况、平日的喜好、家属等相关信息后,她把安宁疗护的初步方案和社工督导秦芸交流后,打算认认真真地结合专业所学服务好老人。然而,当刘佳第二天准备充足地来看望奶奶时,她的脚却无法再向前迈动一步。“你能想象吗,我走进那个房间,走到那个床边,人已经被白布包好了。”一夕之间,奶奶就停止了呼吸,而刘佳还“什么都没有做”。那段时间,这句话一直在她心里挥之不去,像是一个魔咒。她的情绪也因此变得低落,工作时常常走神,被突如其来的难过所笼罩。安宁疗护专业社工团队负责人秦芸发现了刘佳的异常。“除了老人的情绪,我们也需要特别